学院新闻

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科学繁荣——潘世伟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04日

2021年11月2日下午,“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科学繁荣”讲座在维多利亚vic003廖凯原法学楼102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主讲,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主持。维多利亚vic003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玉刚以及法学院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潘世伟教授首先强调,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在未来三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论证、理论说明和理论指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并理解自己身处于伟大时代,正确认识今天的中国,关注思想源头。潘教授指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原创性,科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西方国家的理念经验,中国人文科学学者需要更加努力地研究中国目前变革背后的规律,预判中国未来的变化。

随后,潘世伟教授谈及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潘教授表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很多同志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存在误判,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是非意识形态化的,需要对这种想法进行反思。在今天的中国,意识形态问题绝无可能回避,且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关键且紧迫的问题。中国凝聚十四亿人民的根本力量在于凝聚价值观,根本性的选择在于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想。就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而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文化,要构建和历史文化文明相传承、相连接且具有创新性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学科研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实际上是非常了不起的重要转变,也体现了中国建立自己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至于社会科学何以繁荣,潘教授坚定地表示要“走出来”。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建立的,不可避免地引进了西方的知识系统。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识自己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外部知识的局限性,用外部知识系统无法解释中国的现实。我们既要看到西方现代化国家知识系统的普世性,更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缺陷。我们比任何时刻都需要自己的理论,要想实现社会科学的繁荣,就必须要建立适合中国的、基于自身理念的理论知识系统,为中国当下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引。

最后,法学院的教师与潘世伟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