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博学笃志 知行合一——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冠军队侧记

发布日期: 2014年07月11日

2014年6月13日上午,在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大法庭里举行了2014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下文简称“模拟法庭比赛”)。经过两个小时激烈的庭辩,来自联合国国际法院的大法官最后裁定:维多利亚vic003代表队荣获冠军……

这是比赛结果公布时的新闻报道,记录了大赛的激辩场景和令人振奋的结果,时隔一个月,离开了庄严的法庭,脱下了严肃的西装,一派休闲的陆志安老师,本次冠军队的教练,一边在堆满书籍的办公桌旁批改考卷,一边接受着采访,模拟法庭比赛的冠军奖杯则静静放置在办公室一角。当记者问及是否适合拍照时,陆老师扯扯身上的校名服,说“没问题,这个就很好!”

每位成员都懂得积累与坚持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阵容,陆老师表示最初框定他们实属偶然。“由于今年筹备比赛较晚,我们没有时间召集全院同学进行选拔。当时我正在给13级法硕班上课,因此,就在课堂上征集有参赛热情的同学。结果证明他们都非常优秀”

虽然时间紧迫,但选拔机制还是有序并且有效的。“开始有20几人报名,但随着大量准备时间的付出和压力的增大,许多分身乏术的和对国际刑法热情度不够的同学先后退出了备战队伍。”除了“自然淘汰”,往年参加模拟法庭的队员也会参与到选拔环节中。“我们有个传统,每年组队时都会邀请往届模拟法庭成员回来谈体会、讲经验。像这次,我请了去年参加比赛的一支队伍,麻烦他们对报名学生逐个考察,然后给我意见。大家都很热心,共考察了3、4次,最后把对每个人的意见汇总给我,我又参考选手们上交的“作业”,通过权衡,圈定出最终的阵容。”

 “备战方式是根据比赛流程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陆老师介绍道,“第一部分是基础准备。由于国际法对这些学生是全新的,国内刑法虽已有所涉猎,但国内跟国际到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因此,在训练之初,我要先跟学生们讲国际法概况和知识框架等,包括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以及布置要看的材料。等学生们对国际法有一定认识后,慢慢带入案例,我要求大家做legal research,搜集相关的法律案例资料,同时开始熟悉比赛的案子,看好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队员徐超同学回忆说:“当时要研读大量资料,确实非常辛苦,如果决心要参加比赛,一定要付出整个寒假时间留校准备,这样一来,一些同学就退出了。”

“第二部分是等到开学以后,那时候参赛成员已经确定,我们会更加频繁的交流。每个礼拜二下午是我们固定的会面时间,学生做汇报,我提问题,不断挑战他们。开始是手把手的教,比如告诉大家搜集信息的渠道、学习方法。比赛第一阶段是写书状,所以在第二部分的训练前段,我会教学生如何写得更清楚、简练且更有道理。书状交掉后,我们开始做oral训练,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练,另一方面是同学讲,我发起挑战,主要告诉大家怎么讲更简洁、更有说服力。”陆老师强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认为学生自身的努力非常重要,除了我跟他们见面,后面大量基础工作都由他们自己完成,做好后我再给出反馈,起纠正、引导作用,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不断自己学习,自己讨论。除了我们每周一次的见面,队员们还会另外碰面两三次。”

“最佳辩手”李健超同学被问及是如何在众多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时,很确定的回答了两个字:坚持。“在两个小时庭辩的背后,更多是日复一日埋头在不同国际法院判例和裁定等法律文书的阅读中,还有撰写书状,准备出庭资料上。”

与同学一起进步

除了安排一届届参赛队员准备比赛,对于自身,陆志安老师也在思考。“作为教练,我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带队初期我院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竞争院校实力的整体加强,之所以我们能够常年保持前列,这是与队员和教练的不断进步、积累分不开的。”

“说到积累,这里有两部分内容,一块是辩论方法、技巧和组织上的积累,另一块则是法律基础知识。对于如何提升自己,我归纳为自己多看多思、与学生交流、吸取对手优点。”

“就说我们每年参加的模拟法庭,它给出的案例基本都是国际最前沿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契机,在准备过程中,我们自然对这些前沿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正方的观点、反方的观点我们都要搜集到,因为要拿来研究。”

“我们在备战期间,每当学生向我提问,我并不能悉数作答,我也要回去做legal research,然后再跟学生讲我的理解,同时,还要把我看的材料给学生看,然后再讨论,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除了学生方面给我的收获,通过比赛吸取其他队伍优秀的东西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法官、学者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和交流,这也是一个学习方式。”

“就是这些碎片式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抓住,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像我,随着一届届模拟法庭备战、参赛的洗礼,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越来越扎实了,法律分析、研究的方法也越用越顺了。”

 队员们认为,教练经验的积累和对细节的关注是成功的关键。徐超同学说:“在海牙决赛前,我们得知比赛是伴随同传进行的,但由于翻译内容的专业性,同传人员存在翻译不当状况。由于陆老师多年的带队经验和全员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基本把全文都翻译好给同传参考,而且是一长一短两个版本。后来得知除了我们,其他对手都没有做到如此。

为学生 义不容辞

从2003年首次带队参加Jessup模拟法庭比赛并获得中国区冠军至今,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陆志安老师作为教练带队参赛的第十一个年头了。当问到为什么会坚持至今,陆老师却是一脸轻松,“首先,模拟法庭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法律、培养能力的平台,是一个全面的、实际问题导向性的形式;第二,这是一个能给学生带来较高级教育的机会,而且不仅仅是法律本身,学生们可以通过比赛学到更广泛的东西。”

“问我为什么会坚持,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这个比赛对学生有好处,能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这个过程对我自身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另外,曾经参加过模拟法庭的学生也一直支持着我,当他们毕业走出校园,越来越体味到模拟法庭的经历使之受益匪浅,因此,也在鼓励我继续坚持。有这么多力量在背后推动我,让我下定决心,只要学生愿意来做,我就愿意带!”

李健超同学觉得:“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了解到这个领域的发展和当下热点问题,还掌握了国际刑事法庭案件文书资料的搜索方法。在荷兰的几天学习中,我除了领略到了国际大法官的风采,还认识了国际上一群对国际刑法充满热情的年轻学者,体会到国际刑法在当今时代所起的作用。”

比赛不是表演 要尊重规则

激烈的比赛不乏一些“突然袭击”式的小插曲。陆老师回忆道:“在海牙比赛的时候,一位法官把程序搞错了,一开始就要‘检察官’队员介绍他的队伍。本应最后发言的‘检察官’被突然点到,一时紧张,竟介绍说队伍来自上海。按照比赛规则,参赛队是不应泄露自己信息的,为此,我们队被扣掉了15分。”

不过,陆老师并不遗憾,反而认为这是好事情。“这就是说,在比赛当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不是一场表演赛,而是实际场景,每个人都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除此以外,在报名阶段,由于我们在组委会规定时间段过后又做了一个人员调整,也被扣过分。学生们通常对这种事都扼腕叹息,但作为教师,我认为面对这些同样重要,我从始至终都会跟学生们讲,要尊重组委会,尊重规则,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争夺过程,如果想用其他方式夺取胜利,还不如不参加这个比赛。对于参赛队员,应该学会珍惜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给与的学习机会。毕竟,不是每位学法律的同学都有机会站在国际刑事法院的大法庭里陈述案子的,有了这些经历,还有什么怕的呢?”

冠军背后的法硕教育改革之路

在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看来,本次模拟法庭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与法学院重视法律硕士教育,积极探索法硕培养途径多元化分不开的。

对于模拟法庭比赛之于学生的意义,孙老师认为:“模拟法庭是国际通行的法律教育的基本教育培养形式,它不仅对于诉讼法教学有直接帮助,还对实体法的专业教学有帮助,更是涉及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模拟实战演练。其中涉及诉讼程序、实体法运用、法律方法、法律写作、口头表达、团队分工配合、心理素质等,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我院长期以来把模拟法庭作为课程教学形式,也长期重视学生课外实践中的模拟法庭活动。”

“模拟法庭是法律教育的一种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形式,它与法律专业的各种课程、法律诊所教育、案例教学、法律方法课程、法律写作课程、实习课等共同构成法律教育培养的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在校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我院章武生教授开创的“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今年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就是在模拟法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提到我们的参赛队员均来自法硕一年级,孙老师高兴的说:“模拟法庭与法硕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法律硕士是应用型或实践型的专业学位。法硕的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获得实践机会。这次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是相对比较高端的,由我院法律硕士的一年级同学参加,比赛对手都很强,其中有北大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等,他们中有的是国际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的是经过四年法学训练的同学。我们研一的法硕同学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确实令人欣慰,说明我院的法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很高。”

孙老师还进一步谈到了自己对我院法律硕士的定位,以及今后的培养措施和目标。

他说,“法律硕士是专业学位,它强调复合型、应用型,以法律职业为背景,因此不象科学学位那样强调学术性。但不等于对它的要求降低,反而对教学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也有不同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特殊要求。即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我院和全国兄弟院校一样,在法硕教育培养的观念转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方式的转型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措施包括:外部实践性课程的引入、实务导师和兼职教授的引入、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的扩展,等等。也都是体现这种教育转型。”

“我把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司法型的法硕,二是行业型的法硕。前者主要从事司法工作,包括从事诉讼的律师。后者主要从事各行业的法律工作,包括国民经济所有产业的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法律事务。以现在律师界为例,出现诉讼律师与事务律师之分,事务律师中还出现各行业领域的法务人员,比如政府法务、金融法务、能源法务、新闻法务、医事法务等等。复旦法学院的法律硕士,还应当重视这第二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应当把法律硕士培养进行板块化,在若干个不同的专业板块上分类培养。”

辩论是复旦的传统,法庭则是辩论的最高舞台。此次获得模拟法庭辩论赛冠军,既是我院人才培养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复旦法学院雄辩传统的一次夯实,更是对今年作为复旦法学教育百年纪念的最好的礼物和褒奖。维多利亚vic003将在法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