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第55届校庆科研报告会暨第十七期学术午餐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1年05月20日

 第55届校庆科研报告会暨第十七期学术午餐会,于2021年5月18日在廖凯原法学楼2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学术午餐会以“迈入知识融合时代的法学”为主题,由法学院副院长杜宇教授主持,邀请了法学院郭建教授、朱淑娣教授、班天可副教授以及青年教师丁文杰老师、葛江虬老师、严益州老师、蒋超翊老师进行报告分享。出席本次学术午餐会的还有法学院党委徐瑾书记、院长王志强教授以及学院数十位师生。

 朱淑娣教授以《证券法》为例,做了“国际经济行政法视野下的金融行政规制”的主题分享。朱淑娣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经济行政法的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其经济性、行政性、法律性、公正性、全球性的特点,着重强调了我国《证券法》首次明确了证券法的域外适用效力。

 班天可副教授以陈星与顺丰速运的财产纠纷案为例,做了“免责条款的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主题分享。结合上述案例,班天可副教授就免责条款可否限制侵权请求权以及免责条款的效力可否及于第三人等问题给出了个人的看法并建议采用善意取得构成。

 丁文杰老师结合当下企业大数据的热点话题,给我们做了“企业大数据的保护路径:赋权模式之批判与行为规制模式之证成”的主题分享。在新型的非机构化数据集合占比95%的大背景下,丁老师就现行法律对企业大数据如何保护以及我国应对企业大数据保护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葛江虬老师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为例,做了“惩罚性赔偿与行政处罚的衔接适用”主题分享。葛老师基于对2020年73份裁判文书的考察,从《消法》及惩罚性赔偿责任性质的视角谈其与行政处罚的功能重合,并从功能主义视角提出了谜题对解释路径。

 严益州老师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五条,做了“论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的主题分享。严老师就如何理解重大违法、明显违法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等观点,并就其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等做了论述。

 蒋超翊老师,结合个人即将发表的论文,做了“中国有效影响国际法规则制定的条件”的主题分享,从方法论层面对影响中国参与国际法规则制定的各类条件进行类型化分析,尝试为中国“有效地”影响国际法规则制定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郭建教授压台出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面”,郭老师从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说起,展开了关于“中国民事传统与民法典——以遗失物处理为视角”的主题分享。郭建教授带着我们追溯传统并比较道德与法律之关系,指出遗失物的处置原则并不因社会性质而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意义,“路不拾遗”的风气与遗失物处置的法律规定也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具有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的政府在立法时应更注重“物尽其用”。

 报告会最后,由主持人杜宇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首先他感谢了以上七位报告人的分享,让与会师生了解到了最新的学术热点,也让各领域方向的学者可以一起探讨科研问题。随后,杜宇教授对本次午餐会的负责老师及会务人员表示了感谢。本次校庆科研报告会暨学术午餐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参会师生讨论热烈,都表示了对下一次学术午餐会的期待。